在昨晚结束的一场国际女篮焦点战中,中国女篮以72比85不敌老对手日本队,遭遇本届赛事首场失利,赛后,多位资深媒体人及篮球评论员犀利指出,球队输球根源在于“严重的轻敌心态”,部分球员场上表现“又装又浪”,未能展现出应有的专注与拼搏精神,这场失利不仅暴露了战术执行的问题,更引发了对球队职业态度的深刻反思。
轻敌成致命伤:从备战到临场全面松懈
赛前,中国女篮被普遍看好,此前小组赛三连胜的强势表现,加上日本队主力中锋缺阵,让外界认为此战悬念不大,比赛进程却令人大跌眼镜,首节开始,中国队攻防两端明显慢热,外线防守屡屡漏人,让日本队连续命中三分;进攻端则多次出现低级失误,传球随意、投篮选择仓促。
知名篮球评论员杨毅在赛后直播中直言:“这不是技术问题,是态度问题,从开场眼神就能看出,有些球员根本没把对手当回事。”他九游娱乐特别提到第二节一次反击机会,后卫李梦在无人逼抢的情况下秀背后传球,结果直接出界,“这种‘表演式’打法,在关键战里就是自毁长城”。
“又装又浪”引众怒:职业素养遭质疑
比赛中,部分球员的表现引发巨大争议,第三节末段,中国队一度将分差缩小到5分,但随后核心球员王思雨在一次快攻中未选择稳妥上篮,反而尝试隔人暴扣,结果被对手封盖并打成反击,这一回合彻底点燃了日本队的士气,分差再度拉开。
社交媒体上,#中国女篮装浪#话题迅速登上热搜,网友批评道:“国际赛场不是秀场,关键时刻还玩花活?”“轻敌+傲慢,输球是必然。”前女篮国手隋菲菲也在微博发文:“年轻球员需要张扬个性,但必须分清场合,今天的学费太昂贵。”
教练组难辞其咎:战术调整迟缓
除球员心态问题外,教练组的临场指挥同样受到质疑,日本队全场采用高强度联防,但中国队直到第四节才尝试破解,外线射手群始终未能获得充足出手空间,资深记者贾磊指出:“对手的战术明牌打了三节,我们却像第一次遇见,准备会到底研究了什么?”
更令人不解的是,内线核心韩旭仅出战24分钟,关键时刻被摁在板凳,主帅郑薇赛后解释“考虑轮换体能”,但媒体人苏群反驳:“韩旭上半场效率值全队最高,决胜时刻不上最强点,逻辑何在?”
历史教训重现:警惕“心魔”重演
此次失利并非孤例,2015年亚锦赛决赛,中国女篮同样因轻敌惨败日本,导致无缘里约奥运会,历史惊人相似,如今球队再次为傲慢付出代价,体育心理学专家张楠分析:“强队包袱让球员产生‘赢球理所当然’的错觉,但竞技体育从无‘躺赢’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日本队赛后采访毫不留情地点破关键:“我们赛前研究了中国队最近三场的慢热习惯,专门制定了开局战术——他们果然没变。”这番话进一步佐证了对手的针对性,反衬出中国队的准备不足。
球迷呼吁整顿:需从根子上治“飘”
输球后,中国篮协官方微博评论区涌入数万条批评,高赞留言写道:“技术可以练,态度不端正永远走不远。”不少球迷呼吁球队学习中国女排的“拼搏基因”:“看看袁心玥们怎么打逆风球?哪有资本‘装’?”
前男篮主帅宫鲁鸣接受采访时强调:“运动员可以有个性,但必须建立在‘敬畏比赛’的基础上,穿上国家队队服,每一秒都代表十四亿人。”
未来之路:放下包袱,重拾铁血精神
本次失利虽非淘汰赛,但给中国女篮敲响警钟,接下来面对澳大利亚等强敌,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,极可能重蹈覆辙,正如《体坛周报》社论所言:“输球不可怕,可怕的是输掉魂,女篮的崛起靠的是‘无畏金兰’精神,而非‘无所谓’的散漫。”
球队将于明日返回北京总结,据悉,篮协高层已要求全员提交书面反思,并考虑引入心理团队介入调整,这场溃败若能成为一剂“退烧针”,或许坏事变好事。
(完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