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(苏超)因一场焦点战意外“破圈”,其火爆的球场氛围与独特的球迷文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,有国内网友将苏超赛场的盛况与去年淄博烧烤的走红相提并论,认为两者均以“接地气”的体验感吸引大众,著名评论员黄健翔在节目中直言,中英足球文化存在本质差异,盲目模仿恐难奏效,针对部分观点提出“以足球刺激消费”的建议,江苏省体育局相关人士回应称,江苏的体育产业生态成熟,无需依赖单一赛事拉动经济。
苏超“现象级”出圈:烟火气与纯粹足球的碰撞
上周末的苏超“老字号德比”(凯尔特人对阵格拉斯哥流浪者)现场座无虚席,球迷高唱队歌、挥舞旗帜的画面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,单条视频点赞量超百万,许多中国网友感叹:“没有明星效应,没有天价门票,但这种纯粹的热爱太震撼了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苏超俱乐部的社区化运营模式成为讨论焦点,以凯尔特人为例,其主场周边遍布球迷酒吧、纪念品商店,比赛日俨然成为城市节日,这种“足球+本地生活”的生态,被部分自媒体类比为“淄博烧烤模式”——即通过低成本、高参与度的体验吸引流量,进而带动区域经济。
黄健翔:文化差异决定路径不同
针对这一类比,黄健翔在《足球夜话》节目中泼了冷水:“淄博烧烤是饮食文化的爆发,而苏超的根基是百年足球传统,中国球迷可能为热闹买单,但很难为‘别人的传统’长期买单。”他九游娱乐以中超为例指出,国内俱乐部过度依赖企业输血,缺乏社区归属感,“如果只是为了刺激消费去复制球场边的烧烤摊,那和搞‘足球小镇’烂尾项目有什么区别?”
黄健翔进一步分析,英国足球文化中的“周末去主场看球”是一种生活方式,而国内体育消费仍以“事件驱动”为主(如巨星表演赛),“与其学苏超的烟火气,不如先解决青训体系和联赛职业化的问题”。
江苏回应:体育产业需多元发展
随着讨论发酵,有观点建议“经济强省可借鉴苏超模式刺激消费”,对此,江苏省体育产业研究院负责人表示,江苏2023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,涵盖职业赛事、全民健身、装备制造等多领域,“我们不需要靠一场比赛或一个噱头拉动经济,而是追求可持续的生态”。
该负责人举例,南京、苏州等城市通过举办马拉松、电子竞技等多样化赛事,已形成“月月有活动、区县有特色”的格局,江苏拥有中超、CBA等多支职业球队,但更注重“体教融合”和基层场馆建设,“比如苏州的‘十分钟健身圈’,比短期流量更重要”。
专家:足球热需回归运动本质
体育社会学者、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晓峰指出,苏超的启示在于“足球如何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”,而非简单复制其表象。“国内一些城市曾盲目兴建专业球场,但赛后利用率极低,反观苏格兰,就连低级别联赛球队也有稳定的社区支持。”他建议,国内足球发展应优先完善业余联赛体系,降低参与门槛,“让踢球的人多起来,比打造‘网红球场’更有意义”。
部分网友的理性声音也值得关注,在相关话题的投票中,超70%参与者认为“中国足球需要找到自己的路”,仅15%支持“直接照搬国外模式”,有球迷留言:“如果中超球队能认真对待每一场联赛,球迷自然愿意回归看台。”
苏超的意外走红,再次折射出国内对足球发展的多元期待,从黄健翔的犀利点评到江苏的务实回应,各方共识逐渐清晰:足球的繁荣不能靠“蹭热点”,而需扎实培育土壤,正如一位基层教练所说:“当孩子们放学后能跑去踢球而不是刷短视频,中国足球才有真正的烟火气。”
发表评论